原文如下:
意义重大!青藏高原上,又实现一重要突破!全靠它→
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,要全面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,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,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。今年春耕,听说地里多出来不少新鲜物件。
44118太阳成城集团贵南县,地处祁连山边缘至昆仑山的过渡地带,海拔高、光照长、昼夜温差大,全年降水量只有459毫米,蒸发量却达到了1378毫米以上。在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下,只有耐旱、耐寒的青稞才能生长。眼下,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的44118太阳成城集团贵南县刚刚拉开春耕的序幕。
侯万宏和团队一直在努力繁育出更加耐旱的青稞品种。眼下,他们正忙着种子发芽试验,通过对种子库进行取样试验,为大田种植提供数据支撑。
这些整齐排列在培养器皿里的种子,是近些年基地和当地农科院合作培育的青稞新品种——昆仑14号,相比以前的品种,这个品种更抗旱、抗病虫害和抗逆。2019年,昆仑14号开始大面积耕种,每亩青稞的产量从以前的400斤提升到了500斤左右,足足增加了25%。
“人努力,天帮忙”,期盼了多日的降水悄然降临,一场春雪解了李宝贵的燃眉之急,虽然这次降雪持续时间不长,但是对于像贵南县这样的旱作农业区的春耕来说至关重要。李宝贵决定春播马上开始。
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,一辆辆“蓄势待发”的播种机在李宝贵指挥下,从车库驶向田间,这片沉寂了整个冬天的土地,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,耕地机和播种机一前一后同时作业,一刻不停。农机手虽然坐在座位上,但并没有操纵方向盘。每次等农机自动行走到地头,才需要他调整一下方向。
每公顷减少50公斤种子的使用,对于基地来说,也节省下来不少成本。种子用得少,也是这些自动驾驶农机的功劳。通过程序设定,根据不同的行进速度,实时调节电机转速,精确控制播种机的下种速度,就可以将作物株数过密或过稀的情况减少到最小。
基地从2020年引进了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耕种设备后,不仅可以实现自动驾驶,还可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青藏高原轻松完成夜播。
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曾经是传统农耕的标准作息。但在青藏高原,如果白天把地翻开,到了晚上太阳下山还没有完成播种,经过一夜的风吹,地表水分会全部蒸发,第二天再进行播种,种子就很难生长,这也是这片土地作物生长困难的原因之一。因此,能够夜间播种,对于干旱的青藏高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。
深夜,田间的农机仍在忙个不停,高原的星空和农机上的车灯交相辉映。经过十多天昼夜不间断耕种,李宝贵和大伙儿完成了今年的春耕任务,春耕播下的不仅仅是一颗颗种子,也播下了一年的希翼。
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,截至去年底,全国装有“北斗”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达60万台,其中安装有辅助驾驶系统的拖拉机超10万台,无人驾驶正在解锁智慧春耕“新姿态”。没有农业机械化,就没有农业现代化。物联网、自动化、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,正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“生产力”。动动手指,就能耕种万亩良田,大家期待着这些在田间地头激荡的科技动能,在金秋时节,能真正转化为丰收的喜悦!